
瘋狂的存在?
出自《古典時代瘋狂史》
此外作者提出了有趣的觀點,當一個文明想要排斥某些事物的同時,不經意地也透露了自己的本質,在本書描述古典時代尋求建立秩序之途中可以見到,種種矛盾浮現,不論是當時法律理論與社會措施對瘋狂的罪責態度相反;受監人的混雜,看似無關卻又有親屬關係。瘋人是如此易辨,而與夢和錯誤相關、既盲目又自以為是的瘋狂,卻又是如此的難以掌握,理性試圖為瘋狂建立精確秩序,卻遇到難以分類的困窘,見〈物種園中的瘋人〉。
.更弔詭的是,瘋狂是為了理性而存在,因為理性也藉觀看瘋狂確立自己的存在,傅柯在本書中提到:「任何一種瘋狂,都有可以判斷和宰制它的理性,相對地,任何一種理性,也都有它的瘋狂,作為它可笑的真相。」古典時代的風貌,便在這條淨化之路上,所產生衝突與矛盾中展現。
.還有作者幾次提到不能以「進化」、退化」的觀點來看文藝復興、古典時代、現代的差異,在頁64和頁517提到,突克與匹奈的兩大療養院類型,現代精神病院的前身,其實只是過去監禁與醫療的重組,同時過去輔助判定的醫生,在此漸成了新的權威,擁有道德與知識的人物。過去對瘋狂的豐富義涵也逐漸轉為疾病的單一論述,如果站在「進步」的立場看的話,和十七、十八世紀的監禁體制相比,不見得就是「進步」,這無疑是對現代精神醫療的一種諷刺和打擊。
.在本書中,法國佔了很大的比重,像在監禁體制建立時,巴黎收容總署的重要性,其他章節中舉的例子,也是以法國為多,再來是英國、德國等地,而法國大革命期間,監禁體系的消弱及對處置瘋狂的爭議等,在書的後半部,都有頗大的比例。而關於傅柯的表現手法,有時候像在讀文學作品,也許這是使本書和其他傳統史學著作看來不同的因素之一。尤其是〈瘋人船〉一章,運用到文學、藝術多樣比喻,進而闡釋文藝復興以來,以形象為主的「悲劇體驗」和語言的「批判意識」的兩大對瘋狂的體驗形式,感覺非常地特別。
沒啦...
參考資料:
米歇爾.傅柯著、林志明譯,《古典時代瘋狂史》(台北:時報文化,1998)。
全站熱搜